在古装剧中,经常可以看到重刑犯被判处斩立决,然后就被拖到刑场准备行刑,但其实斩立决并不是立刻就拉出去斩了,而往往是要等上好几天,甚至是几个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古代对于行刑的时间非常讲究,在绝大多数朝代,行刑都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来说多选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处决死囚,即所谓的秋后问斩。
《唐六典·刑部》中曾明文规定“每岁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决死刑”。另外24个节气日、国庆节、皇帝生日等重要的日子也不能随便杀人,那么为什么古人偏偏喜欢秋后算账呢?这就和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就是说人的行为要顺应天意,不可忤逆,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这时行刑才能顺应自然界肃杀的意味,皇帝贵为天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所以处决犯人也要避开重要的天时。
那么古人行刑时更为注重的午时三刻,又有什么讲究呢?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对死刑的讲究,体现的不仅仅是律法,更是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原标题:《视频丨古代囚犯秋后问斩的原因竟然是这个?午时三刻那个时间究竟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