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梧桐居士2010,(https://xueqiu.com/9778872607/333460497)
今年1月27日,陆金所控股(以下简称“陆金所”)曾刊发过一则题为《建议更改核数师,可能推迟公布2024年年度业绩》的公告,一度引起市场关注。
一、股价走势亮眼
在过去的3个月里,与港股持续停牌不同,陆金所在美股却走出了一波漂亮的行情。
在1月27日公告发布后的那几天,陆金所价格从最高时的2.89元下跌至最低时的2.25元,阶段最大跌幅仅有21%,远低于市场预期。之后一个多月里,股价又一路上涨至最高时的3.38元,阶段最大涨幅达到了50%,这相当于半年来的高位。
不可否认,过去三个月是中概股行情集体大涨的三个月,特别是受益于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叙事的提振,在美中概股的股价走势一度都很不错。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同期中概股板块整体阶段最大涨幅只有23%。
4月24日,陆金所又发布了一则新的公告,进行了三项重要披露——独立调查结果、高管履新、业务数据,直接回应了资本市场对于其更换审计师等问题引起的关注。
公告发布后,隔夜美股股价涨幅12.6%,近几天来的累计涨幅则已达到了25%。而同期在美中概股板块整体涨幅却只有9%,陆金所再次跑赢了大盘。
那么,陆金所两次公告中所称的“相关交易”究竟所指何事?之前众多市场猜测,为啥陆金所的股价依然稳定呢?
我们就基于陆金所于4月24日发布的这份最新公告来一探究竟。
二、独立调查结果
根据公告,陆控审计委员会委托国际律所及法证会计专家组成独立调查团队,对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的相关交易进行全面核查。
公告披露的这些细节既坦诚承认问题,也以事实反驳过度解读,展现了公司直面问题、重塑市场信心的决心。
上面这段调查结果的表述比较专业,用通俗易懂的话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1、所谓“关联交易”本质: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陆金所控股为了补偿购买私募投资基金亏损的零售投资者,通过信托购买关联实体资产来回购相关底层资产。
独立调查明确区分了两类交易性质。一类是涉及关联实体的信托交易,未履行上市规则要求的公告、申报及独立股东批准程序;另一类是对独立第三方全权信托的投资,不涉及关联交易,但公司需要进行会计调整以确保符合准则。
2、普华永道观点不实:PwC所指控的相关交易“补偿关联实体损失” 并不成立。经过调查团队证实,上述相关操作未发现管理层恶意违规行为。这一行为初衷是为了保护零售投资者,践行企业对客户的责任,并非利益输送。
3、整改措施:
尽管普华永道观点有误,但陆金所存在会计处理方式问题。从这份公告内容看,短短两个月,陆金所完成调查并推出多项改善举措,彰显其加强公司治理方面的决心,以及对于投资者负责的态度。
第一,是重新确定这批贷款资产的风险损失究竟由谁来承担。
第二,是更换审计师,并对2022和2023财年的报表进行重新审计。
第三,资金追偿安排:通过信托支付人民币13.7亿元用于投资者赔偿,同时与关联方达成协议,按70%:30%比例分担损失,后续将基于公允价值差额追偿。
第四,重新聘任高管、优化公司治理架构:改组公司董事会,任命新的独立非执董兼董事长和CFO,以增强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成立独立董事主导的特别委员会,管理层设执行委员会,推动内控体系升级。
第五,强化内部监控体系:优化举报机制,加强内部审计与合规审批流程;增设首席风控官权限,防止越权操作;拟聘请独立内控顾问,全面审查风控系统;
根据公告披露,陆金所已经建议选聘四大之一的安永来担任公司的新审计师。
4、财务影响: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对陆金所2022年的净利润影响不大,对2023年的净利润会影响0.83亿到1.55亿元、相当于当年净利润的8%到15%。
按照上市公司惯例,即便过往年度的会计报表发生差错需要进行追溯调整时,10%左右的调整幅度也并不算多大。调整之后,陆金所2023年度的净利润依然会有9亿元左右,这在港股市场仍属于较大公司的级别。更重要的是,仅对过往22、23年的数据微调,对现在和未来的实际财务影响有限。这也是为何市场对陆金所这一调查结果投下信任票原因所在。
三、披露最新业务经营数据
陆金所同时还披露了上市公司2024Q4和2025Q1主要经营数据,以回应投资者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担忧。
内容有点多,我简单总结一下就是:
近两个数据,陆金所的在贷余额规模在下降,但新增发放贷款规模却在上升,特别是消费金融贷款规模增长迅猛,同时贷款逾期风险状况正在好转。
之所以发生余额规模下降、而新增规模上升的情况,原因就在于2024年前三个季度是陆金所业务数据的低谷,虽然四季度的新增贷款规模很猛,但想要彻底追回历史余额规模高峰则还需要时日积累。
四、未来财务指标值得期待
网络评论显示,网友对于金融公司的财务报表普遍都是持质疑态度的,特别是指示贷款风险的逾期率。但必须指出的是:公司的经营者不是傻子,贷款规模不会说假话。
而在目前市场环境下,能够影响新增贷款规模的,往往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风险。风险走高时,利差收窄,经营入不敷出,陆金所就必须要收缩规模以保全利润;风险走低时,利差扩大,经营周转余地变大,陆金所就会寻求规模和利润的双增长。
而能够决定风险高低的,一般是市场大环境,包括陆金所在内的所有金融服务公司都只能被动承受、而无法左右市场。
显然,陆金所在2024年四季度肯定是亲身感受到了风险的走低,否则它也不会有胆量敢于逆势扩张规模。而一旦陆金所进入到规模扩张的区间,那也就意味着它新一轮经营上行周期的开启。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可能大家没有关注,就是陆金所特地强调了消费金融贷款规模的增幅超过了公司整体贷款规模增幅。这源自于陆金所近年来的战略重心转变,因为陆金所此前的贷款经营重心是在小微金融客户、不是消费金融客户。
陆金所发力消金方向不仅是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而且事实证明它的实践步伐也称得上稳扎稳打。
由于陆金所2024年贷款余额规模是下降的,这就会造成生息资产的萎缩,再加上2024年前三季度的风险水平尚处于高位,因此陆金所2024财年的净利润情况很可能不会乐观,全年亏损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但好在截止2024年三季度末时,陆金所账面货币资金余额依然高达270亿元,全部高流动性金融资产余额依然维持在700亿元,所以单一个财年的亏损还不至于对陆金所伤筋动骨。
同时,陆金所2024年四季度的贷款新增规模上升很快,贷款风险也趋于降低,而这些因素带来的好处更多要等到2025年才能渐次体现出来。
换句话说,2024年上半年是陆金所业务经营状况的低谷,2024年下半年是陆金所财务状况的低谷。2024年四季度,陆金所的业务经营状况已经开始走出低谷步入上升通道,而这一复苏变化延滞到财务数字上,大概率就会从2025年二季度开始逐步体现出来。
最后必须指出,看待一家上市公司时,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代表它过去成败的年报,还要善于思考象征它未来趋势的指征。一家经营业绩低迷、但实际上却是处于黎明前黑暗里的公司,当然会比一家经营业绩如日中天、但事实上却是处于末日前狂欢的公司更具投资价值。
陆金所的经营状况低谷是2024年上半年,财务状况低谷是2024年下半年,经营状况企稳复苏起步于2024年四季度,延滞体现到财务数据上大概就是2025年二季度。再结合这次公告中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最新经营数据来看,陆金所大概率将业绩触底反弹。
在互联网贷款类的金融平台企业中,衡量一家公司估值水平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用总市值除以在贷余额规模。
从这个角度看:
奇富科技在贷余额规模在1400亿元量级,最新美股市值58亿美元;
信也科技在贷余额规模在700亿元量级,最新美股市值20亿美元;
乐信在贷余额规模在1100亿元量级,最新美股市值14亿美元;
小赢科技在贷余额规模在500亿元量级,最新美股市值6亿美元。
相比之下,陆金所在贷余额规模在2200亿元量级,但最新美股市值却只有26亿美元。
更何况,陆金所还是港美股两地双重上市,在当前国际局势波诡云谲的背景下,提前在港股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的陆金所显然更具备应对各种资本市场外来冲击的能力。
因此,究竟谁才是处于底部,谁的未来才更有想象空间,答案一目了然。
$陆控(LU)$ $陆控(06623)$ #跨境电商迎利好,概念股全线走强# #2025投资炼金季# #大消费股全线飙升,茅台五粮液领涨#